从体育公园到社区健身角,从城市商圈到乡村广场,一幅覆盖全域的“健身地图”正在黄石徐徐展开。
健身设施全域覆盖,民生工程落地生根
“这边,传球……”1日19时30分,在大冶市灵乡镇红峰村和美乡村健身广场上,不远处的王功山峰峦叠嶂,十多个村里的青少年正在篮筐下争抢上篮。
“这可是咱们村里未来的篮球队主力呢!新建的健身广场不仅设施完善,还点亮了村民的夜生活。”红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柯涛站在场边,看着夜幕降临时依旧灯光通明的健身广场,老人们纳凉聊天,年轻人打球健身,孩子们奔跑玩耍的场景,不禁喜上眉梢。
作为2025年湖北省全民健身双创工程,红峰村健身广场位于原荒废的红峰小学内,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投入资金20万元,涵盖篮球、羽毛球、足球、室外乒乓球等多种运动场地,还设有一个健身驿站,配备体育健身器材、休闲座椅、象棋桌等,能满足村民多样化的健身娱乐需求。
长期在江浙工作的村民柯鹏程这次回来看到焕然一新的场地,兴奋地说:“村里变化太大了,就像广场的名字一样,是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
废弃角落变身篮球公园,荒芜绿地崛起全龄乐园,曾经被市民感慨的“健身去哪儿”的难题,正被悄然改变——这背后,是黄石市近年来以民生视角精心编织的一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据悉,黄石以政府引领,连续多年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全民健身场地170个,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共1744个点位,投入器材数量7607个。
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孙小江表示,健身设施并非冰冷的钢筋水泥堆砌,而是承载市民健康期盼、提升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以“健身去哪儿”作为切口,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重塑,更是对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有力托举。
对此,下陆区长宇社区的徐维初深有感触。
今年6月,长宇社区和美乡村健身广场及健身长廊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位于翰林庄小区中心开阔地带,占地1700平方米。广场设置了多功能一体球场,可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同时,健身长廊内安装了双位健骑机、双位漫步机以及儿童滑梯等体育设施,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健身需求。
“这里改造前是一处闲置荒地,杂草丛生。此前,周边居民想要进行体育锻炼,只能去附近一个面积很小的球场,不仅体育设施单一,而且无法容纳过多人数。”徐维初说,如今的健身广场,每天晚上七点左右,居民们晚饭后纷纷前来锻炼,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体育服务。
硬件建设只是起点,黄石更注重让全民健身设施真正“活”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6日一大早,花湖社区居民乐安明就相约社区太极队的队员们来到新建成的花湖社区健身广场上锻炼。乐安明家住东方装饰城小区,打太极有3年多的时间了。以前锻炼只能在附近的空场地练,一旦遇到下雨天,场地积水就没有去处了。“现在好了,新的健身广场地面铺设了专业运动塑胶,不仅更防滑减少运动风险,而且下雨过后也不会有积水,居民锻炼更舒心。现在每天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邻里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社区充满活力、氛围更加融洽。”
随着黄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持续优化布局,“15分钟健身圈”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真切感受到,走出家门,步行或骑行短短十几分钟,总有一处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健身场所等待着他们。这种便捷,极大地降低了参与体育锻炼的门槛,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体育公园8个,球类运动中心39个,社区(村)运动健身中心111个,冬泳基地1个,国球进社区(公园)项目13个。而在2025年黄石市体育工作会上,明确了今年将继续扎实推进湖北省“双创工程”项目建设,落实好湖北省十大民生项目、黄石市“十件实事”,建设好1个体育公园及1个球类运动中心、20个运动健身中心、20个乒乓球设施、30个全民健身补短板项目,进一步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此外,黄石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场馆资源真正惠及广大群众。仅2025年春节期间,黄石奥体中心免费开放8天,接待健身群众2200人次,羽毛球、篮球等场馆基本处于满场状态。这组数据印证了市民高涨的运动热情,也反映了场馆开放政策的普惠价值。
创新服务模式,全民健身融入生活
今年6月中旬,交通路步行街变身全民健身大舞台。2025年湖北省“百街千巷”全民健身系列赛事在此开幕,油纸伞影在旋转中绽放,素色旗袍于举手投足间摇曳生姿。黄石港区胜阳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左华莎评价,此次活动是完善体育公共服务、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黄石市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服务触手可及。
2025年4月,黄石市举办了湖北省全民健身大讲堂黄石站活动,邀请国家级运动处方师、国家级健康管理师熊米娜为230位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爱好者和社区居民授课,讲解《健身操运动与医疗保健》等专题知识。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以后我可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服务。”西塞山区健身爱好者陶水银说。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00余名,活跃在各基层站点,成为科学健身的“领路人”。为了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水平,我市持续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年均超百场,惠及数万群众。
同时,倡导科学健身“进万家”,国民体质监测持续走进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今年5月28日,黄石市国民体质监测队队员在西塞山区十五冶社区对居民进行体质测试。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为市民提供身体成分、心肺功能等全方位测试,并现场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
据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群体科负责人介绍,2025年预计将培训1000名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不少于15000人次,国民体质测试不少于3200份样本量。
同时,举办半程马拉松、“村BA”篮球赛、“百队千人”气排球赛等普惠性赛事。全市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300项次,参与人次超百万。
这些群众性品牌赛事贯穿全年、覆盖城乡。如阳新县乡村篮球赛火爆出圈,线上视频点击量逾百万,草根赛事点燃全民热情。
今年从年初的2025年中国龙狮公开赛开始,到7月份刚刚结束的2025年湖北省青少年运动会,赛事活动精彩不断,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据统计,2025年我市计划举办赛事超100场,其中省级以上赛事20场,持续打造体育赛事名城。同时,借助赛事平台全方位提升城市赛事服务能力,以体育赛事为媒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升。
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鲁泳告诉记者,中心还委托第三方机构持续开展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监测调查,旨在了解全市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发展状况,分析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黄石市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总体监测得分为82.95分,处于“满意”区间,相较于2024年下半年有所增长。
全民健身搭建场景,带动消费“烟火气”
2025年2月,黄石作为湖北省休闲运动消费季主会场,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与春同行”全民健身盛宴。活动创新设置“争春、闹春、寻春、享春”四大板块,覆盖赛事活动、休闲运动、消费优惠多个维度。
尤其是元宵节当天的“闹春”庙会中,市民穿梭于AI骑行、街舞体验和非遗文化展示之间,体验着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刚体验了跳舞机,还有AI互动,好多项目都排长队呢。”市民黄奕兴奋地展示着刚拿到的小糖人,“除了体育项目,还有很多美食、非遗文化展示,今天这趟来值了!”
消费季期间的数据印证了“体育+”的强劲带动力。活动期间,我市发放健身消费券50万元,带动消费超过164万元,惠及体育场所、体育培训机构等领域。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来黄,有效推动了本地服务业增收,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消费超1.2亿元。赛事带动效应明显,不仅全面释放“体育+文旅”融合潜力,也进一步有效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让“运动成为生活方式”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今年4月,华灯初上,黄石交通路步行街的夜晚焕发别样生机。100组亲子家庭在趣味挑战赛中协作闯关,花式跳绳和极限飞盘区域排起体验长队,运动市集里飘散着本土美食香气——这是黄石夜间体育嘉年华的火热现场,也是全民健身带动消费升级的生动写照。
随着“点亮城市夜生活,释放运动新活力”的主题口号响起,黄石市民群众享受着“运动+生活”的多元场景。群众体育的热力、健康服务的专业、文化体验的多元与商业消费的烟火气在这里交织共融。
锣鼓、武术、广场舞、街舞、曳步舞、健身瑜伽……5月19日晚,2025年湖北省全民健身“赶集会”(黄石站)活动在湖北美术学院黄石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运动场火热开幕,800余名健身爱好者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各类体育运动。
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体育赛事“三进”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我市积极推进“跟着赛事游黄石”套餐,开展“夜练、夜训、夜赛”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市民夜间体育生活,拉动夜间经济。
6月5日至9日,2025年全国青年健美锦标赛暨世界锦标赛选拔赛在黄石开赛。赛场上,30余名黄石健美选手一展身手。赛场下,一批当地健美明星走进社区、商圈、景区,在宣传家乡的同时,带动更多市民拥抱健康生活。
还有2025仙岛湖·天空之城越野赛期间,1800名跑者穿梭于湖光山色,活动现场的13个展销摊位前,阳新屯鸟汤、印子粑等特色农产品被抢购一空,特色餐饮消费额突破120万元。
当健身成为习惯,当运动融入生活,一座城市的活力便在此刻绽放。随着8月8日全民健身日的临近,黄石人用脚步丈量城市,以运动注解生活,在这片山水之间书写着健康中国的地方样本。